时间:2024-12-16
来源:中国乐派研究院 作者:肖志丹
2024传统音乐盛会 | 中国音乐学院“传统音乐研究新定位”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12-16
来源:中国乐派研究院 作者:肖志丹
12月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承办的“传统音乐研究新定位”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圆满落幕。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刘元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副院长吴志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吴哲出席此次论坛。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国际传统音乐舞蹈学会等共计100余人。
论坛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与当代传承”“世界传统音乐的现状与全球对话”“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回顾与未来展望”三个议题,包含主题发言与圆桌论坛两种形式。作为“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2024传统音乐盛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论坛旨在汇聚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专家,通过深度的思考、交流、碰撞,充分讨论中国和世界传统音乐的定位,以及如何在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平台上展开对话,期望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为传统音乐及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幕式上,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伟发表致辞,他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明互鉴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价值和发展路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刘元如发表致辞,他从多方面强调了传统音乐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做主旨发言,他从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的学术担当、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全球对话的思维碰撞与未来指引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最后,他希望本次学术对话能为传统音乐研究的当下定位和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为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贡献力量,实现“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主持。
议题一的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结合北京传统音乐节七届“区域音乐论坛”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他认为论坛为进一步展开有关“区域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支撑。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和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回顾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的筹备与组织工作,并就其历史意义及社会影响力进行总结与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在发言中谈到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历史意义与当下形态,认为应夯实理念重规律定位,不断丰富、调整、演化以拓展实践。
议题一的圆桌论坛由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主持。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杨民康、中国艺术研究院薛艺兵、浙江音乐学院田耀农、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西安音乐学院高贺杰、四川音乐学院杨晓、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进行了自由发言。专家们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维度价值、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与“音乐传统”的定义、传承、文化安全以及在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议题二的主题发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张伯瑜就研究目的、唯物主义观念、“世界音乐”观、语言屏障等问题,强调中国学者应具备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视角。荷兰籍民族音乐学家Huib Schippers的发言基于生态学视角,通过对五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分析,呼吁国际社会要理解并维持世界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编辑穆谦的发言以周家班和岩洞侗族大歌队的欧美巡演实践,探讨了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推广策略问题。国际传统音乐舞蹈学会程俏俏通过对全球传统节日、新兴节日与重构节日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节日如何作为文化复兴、政治倡导和经济发展的平台促进跨文化对话。中国音乐学院刘嵘回顾了2011、2014两届太极传统音乐奖,探讨其作为国际性学院奖在传统音乐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意义,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议题二的圆桌论坛中,福建师范大学王州、中国音乐学院王先艳、中央音乐学院安平、古琴演奏家纪志群、中央音乐学院杨烁、中央音乐学院陈朝黎、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蔡灿煌、中国艺术研究院林敬和(Enrico Rossetto)等参与发言。学者们围绕世界传统音乐的多样性价值、保护与传承、全球文化交流、世界传统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指出了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国家软实力在传统音乐保护和推广中的作用。分享了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别间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概念的多义性。
议题三的主题发言中,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回顾了2009至2015年间的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探讨了其在文化传承、教育创新与国际交流方面的多重使命。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宋飞回顾了12届的中国弓弦艺术节,就其创办立意、实施呈现、成果经验对这项大型艺术专项活动在其整体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推进做总结。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对历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的总结中认为,音乐周不仅为今人展示了一种多样性的民族传统音乐之存活样式,还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遗产共享提供了慎终追远、不忘其宗的理念及认知。香港教育大学梁宝华介绍了香港教育大学戏曲与非遗传承中心的研究和粤剧发展计划,并强调粤剧传承先要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化开始。
议题三的圆桌论坛由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主持。中央音乐学院王丹红、中国音乐学院刘青、中国音乐学院沈诚、江西财经大学张维刚、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澳门科技大学周纯一、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中国新艺术音乐女歌唱家龚琳娜等参与讨论。专家们针对中国与世界传统音乐的概念内涵、表演与教学经验,以及历届与本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的相关版块进行了回应与反思。讨论中认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不应仅限于学术讨论,而应通过创作和表演将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生活,强调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文化价值。
议题一的主题发言由中国音乐学院康瑞军主持。议题二的主题发言由中国音乐学院毕明辉主持。议题二的圆桌论坛由中国音乐学院齐琨主持。议题三的主题发言由中国音乐学院杨春薇主持。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刘嵘主持。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做总结发言。他指出,音乐节不仅是一个文化活动,更是一个提供社会服务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关注社会需求和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音乐节在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中具有核心作用,中国11所音乐学院和400多所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应共同参与、协同发展,使音乐节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音乐教育和文化交流平台。最后他谈到,传统音乐具有交融性和变化性,AI时代的音乐教育应该关注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情感和实践,以及通过与全媒体合作来提高社会对传统音乐关注度的问题。
随着“传统音乐研究新定位”国际论坛的圆满结束,与会专家通过研讨交流与思想碰撞,催生了众多关于传统音乐的学术观点与创新思路。此次论坛不仅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也为中国与世界传统音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音乐学院未来将继续通过举办此类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加强区域交流与国别对话,增强对传统音乐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和文明互鉴,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