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2
来源:教务处 作者:欧阳迎湘
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调研组”莅临我校督导调研
时间:2024-12-02
来源:教务处 作者:欧阳迎湘
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市教委的统一安排下,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调研组”一行七人莅临我校,对中国音乐学院《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会在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楼B101会议厅举行。
调研专家组由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张闯,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原副校长郭军,北京物资学院教务处处长梁晨,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乔媛媛,北京物资学院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宋燕星,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王佳琦组成。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黄虎,教务处处长、课程负责人付晓东,教务处副处长孙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朱超,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王遒,《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助教欧阳迎湘,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张闯主持。
张闯代表专家组表示,此次调研,将观摩中国音乐学院《人工智能导论》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并查阅教学资料、召开师生座谈会。目的在于了解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课情况,了解艺术类高校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兴趣点、知识掌握程度,总结优秀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与对策。
付晓东作为课程负责人,从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课程成效三个方面做课程汇报。他表示,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前研拓展”和“实践实训”三个模块,“基础理论”利用市教委统一开发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由北京科技大学朱超教授指导开展,已于第八教学周完成;前沿拓展模块由付晓东带领校内团队进行设计,围绕着音乐AIGC领域开设了“AI+MUSIC”系列课程,已于第十二教学周完成;实践实训模块则由付晓东带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团队,组织翻转课堂研讨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AI应用场景,并即将在12月下旬开展“中国音乐学院第一届音乐人工智能创作”学科竞赛,实现“人工智能+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成效显著,学生在第一届音乐人工智能创作大赛中积极参与,提交了20组作品,近300名大一新生参与,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此外,《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分别在11月初对本课程进行了专题采访与报道,课程还于日前入选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新质·引领·赋能——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体现了本门课程在数字教育领域的建设成效。
实地观摩实践教学环节,专家组随王遒副教授到教学楼一层蛋壳空间考察实践教学工具“智慧钢琴”的AI记录、分析与演奏等功能,以及其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王遒副教授的演示与讲解,激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在师生座谈会环节,专家与学生代表们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同学们普遍认为本课程的开设,让他们第一次开启了人工智能+音乐的大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尤其对课程“前沿拓展”“实践实训”两个环节充满了热情与兴趣,并对即将举办的中国音乐学院“第一届音乐人工智能创作大赛”充满期待。同学们也指出了当前音乐人工智能的技术局限,如AI生成的作品,其艺术品质有待提升、情感与细腻程度有待深化、人性化与交互因素较为缺乏等。专家与同学们的研讨,为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张闯及专家组从四个方面对本次调研进行总结。一是根据此次调研,认为我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与音乐艺术有效地实现了融合,体现出艺术类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特色与优势;二是对我校人工智能+音乐的“前沿拓展”模块的课程内容表示了高度赞赏,并提出艺术类院校以及艺理、艺工院校进行跨校合作的建议,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对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中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并期待中国音乐学院进一步的探索和成果。四是提出了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线上学习平台的建议,包括增加实践环节、细化专业方向内容,以及与其他专业更深入的结合。
专家组将其主编3本专著《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入门实践》《AI在大前》赠送给我校。
中国音乐学院课程团队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前沿拓展”模块内容与新技术、新理论的与时俱进,保障“实践实训”模块内容与AI应用场景、音乐新兴产业的密切结合。加强与北京地区其他高校的合作,实现课程的共同开发与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培训,孵化出更多优秀课程,以打造出中国音乐学院AI+音乐课程群的规模效应和课程团队的品牌优势。学校会持续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期建设成为学术严谨、教学相长、与时俱进的高质量课程群,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